桥,是连接水陆交通最关键的节点。山水之城宜昌,是桥梁连接起了江河两岸的城市与乡村。这些桥梁建设的背后,有一位共产党员、桥梁工程师50年的坚守。
他先后参与了宜昌百余座大桥的勘察设计和修建,为宜昌市桥梁建设、施工技术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,被称为公路桥梁方面的“定海神针”。他就是宜昌市交通运输局原总工程师、退休干部周昌栋。
“追逐梦想的人永远年轻”
6月26日,记者前往宜昌黄柏河大桥拆除重建工程的施工现场采访。项目采用新建右幅桥梁-拆除旧桥-新建左幅桥梁的方式进行施工,工程新建右幅桥梁首个承台的桩基已全部完成,进入主墩钢围堰施工阶段。
被太阳晒得明晃晃的工地上,已经73岁的周昌栋正认真查看施工情况,不时和身旁的施工人员交流。尽管岁月在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,但双眼炯炯有神。
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我会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。”说起自己的党员身份,周昌栋眼睛里闪烁着光芒。
2022年,黄柏河大桥拆除重建工程启动,周昌栋受聘为技术总顾问。在黄柏河水上修建栈桥施工,环保要求高,地质条件复杂,地下斜岩、断层较多,水上施工面临各类不明因素的挑战,他带领项目团队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,扎实开展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、现场机械设备性能检测和隐患排查,保证了施工顺利进行。
“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,就必须做一个始终有益于人民的人。”他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作为桥梁专家、项目领头人,他在建设一线忙碌的同时,不忘把自己几十年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。
为给宜昌城市和交通建设培养更多工程技术人才,2023年6月“周昌栋工作室”揭牌。“工作室将立足全市重点项目,加强与建设单位、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和交通住建部门合作,开展技术交流讲座、科研课题研究等活动,强化工作室团队建设,做好传帮带。”周昌栋说。
与三峡大学师生们分享求学和工作经历时,当被问到如何保持这种充满激情的工作状态,周昌栋笑着回答:“追逐梦想的人永远年轻!”
“做一个技术过硬的桥梁专家”
1972年10月,刚工作不久的周昌栋到湖北公路工程学校学习,老师的教导让他始终铭记在心:“一定要多学本领,做一个技术过硬的桥梁专家,把我国的桥梁建设技术向前推进一步。”
1984年,表现出众的周昌栋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。同年,他以湖北省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重庆交通学院(后更名重庆交通大学)继续深造。“党员是普通人中的先进分子,无论技术还是为人,我都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。”他暗下决心。
武汉和重庆两次学习深造,为周昌栋今后建设路桥积累了扎实的基础。
1997年,宜昌市政府决定在猇亭修建过江大桥,周昌栋担任宜昌长江公路大桥总工。他给自己定了个“小目标”:攻克大跨径悬索桥关键技术难题。彼时,长江上的特大跨径悬索桥对国内来说还是“一张白纸”。
在大桥建设过程中,周昌栋先后组织完成了大桥初步设计、技术设计文件的审查工作,提出几十项优化设计意见,被设计单位采纳后,不仅节省投资4000多万元,还帮助设计院提高了设计水平。
宜昌长江公路大桥从1997年12月开工至2001年9月建成,四年时间里,他始终把科研攻关、工匠精神贯穿于设计、施工和管理的全过程。在他的带领下,技术团队攻克了索塔、锚碇、主缆等施工技术难题,诞生了20多项特大型悬索桥关键技术成果。他在建桥过程中起草的《特大跨径悬索桥关键技术研究》科研课题报告,被国家交通部纳入“九五”国家重点科研项目。
任职期间,他不忘初心,不求名利,将全部的热血与精力投入到了一座座桥梁、一条条公路之中。“修桥铺路,为民造福,再苦再难,无怨无悔!”周昌栋说。
“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”
2010年5月,周昌栋从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岗位退休。他婉拒广州一家私企的高薪聘请,继续为家乡建设发挥一名老党员的余热。
宜昌至喜长江大桥长江段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——中华鲟洄游产卵地。为了保护珍稀鱼类,他不仅否决了在江心建桥墩的方案,还增加了多项环保措施:修建高塔时远离岸边,一滴废水都不流入长江,所有涂装都采用环保型材料;在桥面专门设置排水系统处理桥上雨水。
2016年秋,完成宜昌至喜长江大桥工程建设后,又来到伍家岗长江大桥的建设工地。为了保护长江珍稀水生物,他主持多次修改方案,最终大桥主桥采用主跨1160米悬索桥一跨过江方案。
不断革新技术,推广新技术,周昌栋总是澎湃着创新动能。在大桥设计方案中,他提出在江南岸侧砂卵石层上设置浅埋式锚碇,采用在承力层中加注水泥浆的方案,在国内开创了施工先河。提出在江北岸侧软质岩中设置隧道锚方式,减少开挖土石方30多万立方米,少用混凝土9万多立方米,节省投资9000多万元,成为全国首创。他撰写的国内第一本隧道锚设计施工技术专著,成为业内隧道锚施工的教科书。
他创造性提出“两两连接、吊焊同步”施工方案。这一创新方法,在悬索桥建设史上第一次被使用,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。仅伍家岗长江大桥创新施工技术就为国家节约建设资金1亿多元,并为我国大型桥梁的技术发展贡献了“宜昌智慧”。
“我们要攻克卡脖子技术,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。”几十年来,周昌栋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,兢兢业业,忘我工作,和技术团队不断挑战“深水”“大跨”“高速”等建桥难题,参与或主持了百余座大桥的技术审核、设计,撰写了80多篇公路桥梁论文,有力推动了公路、桥梁设计、施工技术的进步。(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何冠英 通讯员 李林)
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凯发网官方平台的技术支持:荆楚网 027-87238963
投稿邮箱:hbwmwxxbs@vip.163.com
"));
发表时间:2023-07-03 来源:湖北文明网
桥,是连接水陆交通最关键的节点。山水之城宜昌,是桥梁连接起了江河两岸的城市与乡村。这些桥梁建设的背后,有一位共产党员、桥梁工程师50年的坚守。
他先后参与了宜昌百余座大桥的勘察设计和修建,为宜昌市桥梁建设、施工技术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,被称为公路桥梁方面的“定海神针”。他就是宜昌市交通运输局原总工程师、退休干部周昌栋。
“追逐梦想的人永远年轻”
6月26日,记者前往宜昌黄柏河大桥拆除重建工程的施工现场采访。项目采用新建右幅桥梁-拆除旧桥-新建左幅桥梁的方式进行施工,工程新建右幅桥梁首个承台的桩基已全部完成,进入主墩钢围堰施工阶段。
被太阳晒得明晃晃的工地上,已经73岁的周昌栋正认真查看施工情况,不时和身旁的施工人员交流。尽管岁月在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,但双眼炯炯有神。
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我会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。”说起自己的党员身份,周昌栋眼睛里闪烁着光芒。
2022年,黄柏河大桥拆除重建工程启动,周昌栋受聘为技术总顾问。在黄柏河水上修建栈桥施工,环保要求高,地质条件复杂,地下斜岩、断层较多,水上施工面临各类不明因素的挑战,他带领项目团队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,扎实开展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、现场机械设备性能检测和隐患排查,保证了施工顺利进行。
“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,就必须做一个始终有益于人民的人。”他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作为桥梁专家、项目领头人,他在建设一线忙碌的同时,不忘把自己几十年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。
为给宜昌城市和交通建设培养更多工程技术人才,2023年6月“周昌栋工作室”揭牌。“工作室将立足全市重点项目,加强与建设单位、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和交通住建部门合作,开展技术交流讲座、科研课题研究等活动,强化工作室团队建设,做好传帮带。”周昌栋说。
与三峡大学师生们分享求学和工作经历时,当被问到如何保持这种充满激情的工作状态,周昌栋笑着回答:“追逐梦想的人永远年轻!”
“做一个技术过硬的桥梁专家”
1972年10月,刚工作不久的周昌栋到湖北公路工程学校学习,老师的教导让他始终铭记在心:“一定要多学本领,做一个技术过硬的桥梁专家,把我国的桥梁建设技术向前推进一步。”
1984年,表现出众的周昌栋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。同年,他以湖北省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重庆交通学院(后更名重庆交通大学)继续深造。“党员是普通人中的先进分子,无论技术还是为人,我都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。”他暗下决心。
武汉和重庆两次学习深造,为周昌栋今后建设路桥积累了扎实的基础。
1997年,宜昌市政府决定在猇亭修建过江大桥,周昌栋担任宜昌长江公路大桥总工。他给自己定了个“小目标”:攻克大跨径悬索桥关键技术难题。彼时,长江上的特大跨径悬索桥对国内来说还是“一张白纸”。
在大桥建设过程中,周昌栋先后组织完成了大桥初步设计、技术设计文件的审查工作,提出几十项优化设计意见,被设计单位采纳后,不仅节省投资4000多万元,还帮助设计院提高了设计水平。
宜昌长江公路大桥从1997年12月开工至2001年9月建成,四年时间里,他始终把科研攻关、工匠精神贯穿于设计、施工和管理的全过程。在他的带领下,技术团队攻克了索塔、锚碇、主缆等施工技术难题,诞生了20多项特大型悬索桥关键技术成果。他在建桥过程中起草的《特大跨径悬索桥关键技术研究》科研课题报告,被国家交通部纳入“九五”国家重点科研项目。
任职期间,他不忘初心,不求名利,将全部的热血与精力投入到了一座座桥梁、一条条公路之中。“修桥铺路,为民造福,再苦再难,无怨无悔!”周昌栋说。
“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”
2010年5月,周昌栋从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岗位退休。他婉拒广州一家私企的高薪聘请,继续为家乡建设发挥一名老党员的余热。
宜昌至喜长江大桥长江段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——中华鲟洄游产卵地。为了保护珍稀鱼类,他不仅否决了在江心建桥墩的方案,还增加了多项环保措施:修建高塔时远离岸边,一滴废水都不流入长江,所有涂装都采用环保型材料;在桥面专门设置排水系统处理桥上雨水。
2016年秋,完成宜昌至喜长江大桥工程建设后,又来到伍家岗长江大桥的建设工地。为了保护长江珍稀水生物,他主持多次修改方案,最终大桥主桥采用主跨1160米悬索桥一跨过江方案。
不断革新技术,推广新技术,周昌栋总是澎湃着创新动能。在大桥设计方案中,他提出在江南岸侧砂卵石层上设置浅埋式锚碇,采用在承力层中加注水泥浆的方案,在国内开创了施工先河。提出在江北岸侧软质岩中设置隧道锚方式,减少开挖土石方30多万立方米,少用混凝土9万多立方米,节省投资9000多万元,成为全国首创。他撰写的国内第一本隧道锚设计施工技术专著,成为业内隧道锚施工的教科书。
他创造性提出“两两连接、吊焊同步”施工方案。这一创新方法,在悬索桥建设史上第一次被使用,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。仅伍家岗长江大桥创新施工技术就为国家节约建设资金1亿多元,并为我国大型桥梁的技术发展贡献了“宜昌智慧”。
“我们要攻克卡脖子技术,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。”几十年来,周昌栋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,兢兢业业,忘我工作,和技术团队不断挑战“深水”“大跨”“高速”等建桥难题,参与或主持了百余座大桥的技术审核、设计,撰写了80多篇公路桥梁论文,有力推动了公路、桥梁设计、施工技术的进步。(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何冠英 通讯员 李林)
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
凯发网官方平台的技术支持:荆楚网
投稿邮箱: hbwmwxxbs@vip.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