暮春时节,走进南漳,云雾缭绕,梯田丰饶,美丽的乡村画卷呈现在眼前。
九集镇八泉村,白墙青瓦的民居错落有致,民宿和农家乐生意红火;东巩镇双坪村裕农菌业公司的香菇“漂洋过海”,远销马来西亚、韩国、新加坡等国家;巡检镇甘河村倡导的“道德银行”,以小积分提升大文明,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……
南漳县委书记罗兴斌说,按照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总要求,南漳全力建设“生态美环境优、产业美百姓富、生活美活力足”的鄂西北最美乡村,在发展县域经济和产业振兴、推进乡村治理、提升乡风文明上作示范,努力“在全省比高低、在全市当样板”。
生态美——绿水青山带笑颜
4月,风和日丽,肖堰镇杜家沟村杜鹃园,杜鹃花香扑面而来,游客闻香赏花,感受春日之美。
驱车100余公里,一睹杜鹃“芳容”,来自襄阳市区的游客刘女士大呼“值得”,邀上好友拍照片、发抖音,南漳的生态之美留在影像中,更刻在她的心里。
有着“襄阳后花园”美誉的南漳,深入实施“绿满南漳”再提升行动,全域统筹“增绿护绿”行动,持续擦亮生态文明底色,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.65%。
这份“生态之美”,演绎着发展之“变”。
站在李庙镇刘坪村天池山上,透过薄薄雾霭俯瞰,山峦、村庄、茶园、公路若隐若现,宛如一幅云海奔腾的水墨画,美不胜收。41岁的刘坪村村主任郝涛说,该村以有机茶为主导产业,坚持走茶旅融合发展道路,打造“茶叶为媒、茶海为景、文化为魂”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,依靠好生态过上了幸福日子。昔日偏远的小山村,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。
这份“生态之美”,留住了浓浓乡愁。
生态和环境是南漳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底线,“生态美、环境优”既包括自然生态,也蕴含着政治生态、人文生态、发展生态的“美”和“优”。
九集镇结合乡村振兴,扎实推进村庄规划,把村庄变景区,把家园变乐园,全力塑造田园风光、田园建筑、田园生活。
今年以来,全县304个村(社区)积极开展以整治沙堆、砖堆、草堆、柴堆、瓦堆、土堆、粪堆等为主要内容的人居环境整治,从“一处美、一时美、外在美”向“处处美、时时美、内涵美”转变,让南漳乡村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。
产业美——点绿成金富农民
在肖堰镇西泉庙村香菇种植基地,一排排大棚鳞次栉比,一朵朵浅褐色的香菇正升柄展伞。
西泉庙村党支部书记王明怀喜滋滋地说,在县乡村振兴局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,今年村里将扩大香菇种植规模,可生产香菇16万袋,年产值将达75万元。
香菇,是南漳开启产业振兴的一把“金钥匙”。去年全县发展食用菌规模2亿袋左右,产值4亿多元,“吃香菇饭”“念香菇经”覆盖生产种植农户1.2万户,从业农民3万人。南漳持续推进香菇产业的延链、补链、强链,让每个环节都有“溢出效应”。
一个个香菇经过一道道工序加工成香菇酱、香菇脆,便被赋予了新的“身价”,畅销海内外。
裕农菌业公司负责人王祖亮介绍说:“公司收购农户种植的香菇,进行深加工,形成食用菌‘种植、供应、加工、出口’完整产业链。去年公司销售额达2200万元。”
不只是香菇,桑蚕、油茶等依托当地生态优势的绿色产业都已发展成为富民增收产业。
走进巡检镇凤山村油茶基地田间地头,满眼翠绿,排列整齐的桑树,长势喜人。
凤祝桑蚕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开祝说,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,建设高标准桑园100余亩、养蚕大棚864平方米,每季可养蚕140张,年收入达110万元。
种桑养蚕是南漳传统产业,也是绿色生态产业,更是高效富民产业。为推进全县桑蚕产业发展,南漳制定桑蚕产业链发展规划,预计到2025年,全县桑园面积稳定在5万亩,养蚕6万张,鲜茧产量250万公斤,综合产值超过10亿元。
南漳县委副书记、县长陈栋表示,南漳立足山区自然资源禀赋,突出发展“食用菌、茶叶、桑蚕、果蔬和中药材”等齐头并进的绿色有机产业,推动特色优势农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,加快突破以农产品加工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化,实现从农产品生产大县向绿色食品工业强县的转变。
生活美——文明乡风润人心
傍晚时分,九集社区百姓大舞台人声鼎沸,百余名身着鲜艳舞服的村民,随着音乐尽情舞动,幸福的笑脸、整齐的舞姿,成为落日余晖下一道亮丽的风景。
据了解,全镇36个村3个社区活跃着150支广场舞队伍,近万名广场舞爱好者参与。
九集镇文化站长张瑞告诉记者,汽车开到家门口,上学不用远处走,休闲娱乐在身边,农村就是最美丽的家园。
行走在南漳的乡村,基础设施持续完善,让群众尽享生活之美。产业的加速崛起,更富了群众的口袋。如今,南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60元,“走,到南漳当农民去”不再是一句口号,更是发自心底的期盼。
生活美,乡风更文明。
“礼不过两百,宴不过三百”,简简单单一句话,成为南漳乡风文明的有效载体。曾经,南漳县农村在婚丧嫁娶中存在大操大办、滥办酒席等陋习。为促进乡风文明,当地创新成立红白理事会,提倡“喜事新办,丧事简办,余事不办”,赢得了群众的一致称赞。
走进群众心里的还有“道德积分制”。村民做好事可以获得积分,兑换生活用品。这种将乡风文明“软要求”量化为“硬指标”,通过“表现换积分,积分兑奖励”的方式,进一步调动了村民积极性,推动乡风文明由倡导约束向自治自觉转变。
南漳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李正国表示,积分累积的过程也正是文明积淀的过程。如今,在南漳的乡村,群众之间呈现出互学互比互促的浓厚氛围,“争做文明事、争当文明人”已蔚然成风。
南漳的乡村美了,人心美了,生活更美了,广大乡村正在变成农民“身有所栖”的美丽家园、“心有所依”的精神乐园。
生活美,更需要激活乡村振兴潜力,深化“两个融合”持续发力。
南漳作为全国“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”和全省县城城镇化建设“头雁”示范,不断深化城乡融合,实施擦亮小城镇行动,加快推进九集镇、武安镇、东巩镇等“明星集镇”建设,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活跃增长极。
同时,积极推动农旅融合,大力发展有机农业、休闲农业、体验农业,打造“有机文化之旅”循环线路,串联起楚源李庙、锦绣长坪、七彩薛坪、板桥老屋、橘桑巡检、菇香东巩、茶韵肖堰等特色文旅资源,加快构建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,激发乡村振兴活力。(襄阳日报 全媒体记者 朱贤 彭月娇 通讯员 邓春艳 冯贤涛 刘俊)
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凯发网官方平台的技术支持:荆楚网 027-87238963
投稿邮箱:hbwmwxxbs@vip.163.com
"));
发表时间:2022-05-06 来源:湖北文明网
暮春时节,走进南漳,云雾缭绕,梯田丰饶,美丽的乡村画卷呈现在眼前。
九集镇八泉村,白墙青瓦的民居错落有致,民宿和农家乐生意红火;东巩镇双坪村裕农菌业公司的香菇“漂洋过海”,远销马来西亚、韩国、新加坡等国家;巡检镇甘河村倡导的“道德银行”,以小积分提升大文明,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……
南漳县委书记罗兴斌说,按照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总要求,南漳全力建设“生态美环境优、产业美百姓富、生活美活力足”的鄂西北最美乡村,在发展县域经济和产业振兴、推进乡村治理、提升乡风文明上作示范,努力“在全省比高低、在全市当样板”。
生态美——绿水青山带笑颜
4月,风和日丽,肖堰镇杜家沟村杜鹃园,杜鹃花香扑面而来,游客闻香赏花,感受春日之美。
驱车100余公里,一睹杜鹃“芳容”,来自襄阳市区的游客刘女士大呼“值得”,邀上好友拍照片、发抖音,南漳的生态之美留在影像中,更刻在她的心里。
有着“襄阳后花园”美誉的南漳,深入实施“绿满南漳”再提升行动,全域统筹“增绿护绿”行动,持续擦亮生态文明底色,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.65%。
这份“生态之美”,演绎着发展之“变”。
站在李庙镇刘坪村天池山上,透过薄薄雾霭俯瞰,山峦、村庄、茶园、公路若隐若现,宛如一幅云海奔腾的水墨画,美不胜收。41岁的刘坪村村主任郝涛说,该村以有机茶为主导产业,坚持走茶旅融合发展道路,打造“茶叶为媒、茶海为景、文化为魂”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,依靠好生态过上了幸福日子。昔日偏远的小山村,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。
这份“生态之美”,留住了浓浓乡愁。
生态和环境是南漳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底线,“生态美、环境优”既包括自然生态,也蕴含着政治生态、人文生态、发展生态的“美”和“优”。
九集镇结合乡村振兴,扎实推进村庄规划,把村庄变景区,把家园变乐园,全力塑造田园风光、田园建筑、田园生活。
今年以来,全县304个村(社区)积极开展以整治沙堆、砖堆、草堆、柴堆、瓦堆、土堆、粪堆等为主要内容的人居环境整治,从“一处美、一时美、外在美”向“处处美、时时美、内涵美”转变,让南漳乡村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。
产业美——点绿成金富农民
在肖堰镇西泉庙村香菇种植基地,一排排大棚鳞次栉比,一朵朵浅褐色的香菇正升柄展伞。
西泉庙村党支部书记王明怀喜滋滋地说,在县乡村振兴局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,今年村里将扩大香菇种植规模,可生产香菇16万袋,年产值将达75万元。
香菇,是南漳开启产业振兴的一把“金钥匙”。去年全县发展食用菌规模2亿袋左右,产值4亿多元,“吃香菇饭”“念香菇经”覆盖生产种植农户1.2万户,从业农民3万人。南漳持续推进香菇产业的延链、补链、强链,让每个环节都有“溢出效应”。
一个个香菇经过一道道工序加工成香菇酱、香菇脆,便被赋予了新的“身价”,畅销海内外。
裕农菌业公司负责人王祖亮介绍说:“公司收购农户种植的香菇,进行深加工,形成食用菌‘种植、供应、加工、出口’完整产业链。去年公司销售额达2200万元。”
不只是香菇,桑蚕、油茶等依托当地生态优势的绿色产业都已发展成为富民增收产业。
走进巡检镇凤山村油茶基地田间地头,满眼翠绿,排列整齐的桑树,长势喜人。
凤祝桑蚕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开祝说,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,建设高标准桑园100余亩、养蚕大棚864平方米,每季可养蚕140张,年收入达110万元。
种桑养蚕是南漳传统产业,也是绿色生态产业,更是高效富民产业。为推进全县桑蚕产业发展,南漳制定桑蚕产业链发展规划,预计到2025年,全县桑园面积稳定在5万亩,养蚕6万张,鲜茧产量250万公斤,综合产值超过10亿元。
南漳县委副书记、县长陈栋表示,南漳立足山区自然资源禀赋,突出发展“食用菌、茶叶、桑蚕、果蔬和中药材”等齐头并进的绿色有机产业,推动特色优势农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,加快突破以农产品加工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化,实现从农产品生产大县向绿色食品工业强县的转变。
生活美——文明乡风润人心
傍晚时分,九集社区百姓大舞台人声鼎沸,百余名身着鲜艳舞服的村民,随着音乐尽情舞动,幸福的笑脸、整齐的舞姿,成为落日余晖下一道亮丽的风景。
据了解,全镇36个村3个社区活跃着150支广场舞队伍,近万名广场舞爱好者参与。
九集镇文化站长张瑞告诉记者,汽车开到家门口,上学不用远处走,休闲娱乐在身边,农村就是最美丽的家园。
行走在南漳的乡村,基础设施持续完善,让群众尽享生活之美。产业的加速崛起,更富了群众的口袋。如今,南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60元,“走,到南漳当农民去”不再是一句口号,更是发自心底的期盼。
生活美,乡风更文明。
“礼不过两百,宴不过三百”,简简单单一句话,成为南漳乡风文明的有效载体。曾经,南漳县农村在婚丧嫁娶中存在大操大办、滥办酒席等陋习。为促进乡风文明,当地创新成立红白理事会,提倡“喜事新办,丧事简办,余事不办”,赢得了群众的一致称赞。
走进群众心里的还有“道德积分制”。村民做好事可以获得积分,兑换生活用品。这种将乡风文明“软要求”量化为“硬指标”,通过“表现换积分,积分兑奖励”的方式,进一步调动了村民积极性,推动乡风文明由倡导约束向自治自觉转变。
南漳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李正国表示,积分累积的过程也正是文明积淀的过程。如今,在南漳的乡村,群众之间呈现出互学互比互促的浓厚氛围,“争做文明事、争当文明人”已蔚然成风。
南漳的乡村美了,人心美了,生活更美了,广大乡村正在变成农民“身有所栖”的美丽家园、“心有所依”的精神乐园。
生活美,更需要激活乡村振兴潜力,深化“两个融合”持续发力。
南漳作为全国“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”和全省县城城镇化建设“头雁”示范,不断深化城乡融合,实施擦亮小城镇行动,加快推进九集镇、武安镇、东巩镇等“明星集镇”建设,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活跃增长极。
同时,积极推动农旅融合,大力发展有机农业、休闲农业、体验农业,打造“有机文化之旅”循环线路,串联起楚源李庙、锦绣长坪、七彩薛坪、板桥老屋、橘桑巡检、菇香东巩、茶韵肖堰等特色文旅资源,加快构建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,激发乡村振兴活力。(襄阳日报 全媒体记者 朱贤 彭月娇 通讯员 邓春艳 冯贤涛 刘俊)
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
凯发网官方平台的技术支持:荆楚网
投稿邮箱: hbwmwxxbs@vip.163.com